新华社武汉/德国美因茨4月24日电(喻珮 杜白羽 单玮怡)大别山南麓的湖北英山,山峦叠翠,花海如缎。这里是我国北宋创造家、活字印刷术创造者毕昇的故土。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德国人法比安·施罗特曾在文献中读过毕昇的故事,日前他特地来到英山,探寻活字印刷术。
走进英山县毕昇留念园,毕昇的浮雕像矗立,不同前史时期的汉字方方正正、参差摆放。施罗特指着其间两个最大的汉字,用中文念道:“毕昇”。
拼版相片:左图为4月2日在湖北省英山县毕昇留念园拍照的毕昇塑像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;右图为4月7日在德国美因茨拍照的古登堡雕塑。新华社记者张帆摄 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(公元1041年-1048年)创造晰泥活字印刷术。毕昇留念园于2023年在英山开园,运用现代化展陈手法,生动展现胶泥活字、木活字印刷术。
汉字演化进程,令施罗特特别入神。“汉字数量巨大,印刷愈加杂乱。”他说。
展厅内,一块多媒体互动屏上出现一幅世界地图,用手接触德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、法国、日本、韩国等不同国家的标志性建筑,可以看到活字印刷术在该国的传达道路和开展简介。
拼版相片:上图为4月2日在湖北省英山县毕昇留念园拍照的泥活字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;下图为3月21日在古登堡博物馆拍照的传统古登堡印刷术雕版。新华社记者张帆摄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林纯真说,毕昇创造的活字印刷术经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。到了15世纪中叶,德国人约翰·古登堡改进了油墨和金属锻炼技能,他创造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作为一项老练的技能,直接推进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。
散步德国美因茨,城市中心矗立着一座古登堡的雕像。位于于此的古登堡博物馆于1900年建成,是世界上前史最悠长的印刷与写作博物馆之一,保藏了数十万件物品,每年招引世界各地游客到访。
拼版相片:上图为4月2日,胶泥活字非遗传承人汪奎展现覆墨工艺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摄;下图为3月21日,古登堡博物馆印刷车间司理克里斯托夫·松德尔展现古登堡印刷术工艺。新华社记者张帆摄 博物馆专门保存一处“印刷车间”,每小时进行一次印刷展现。“印刷术具有巨大的力气,可以将不同的文明联络在一起。”古登堡博物馆馆长乌尔夫·泽尔特说。
有学者指出,古登堡年代的欧洲人已经过《马可·波罗行记》等途径了解到我国技能。19世纪初,欧洲的铅活字印刷机又传入我国,这种沟通显示了不同文明间沟通互鉴、一起演进的前史逻辑。
“技能打破是文明演进的催化剂,而文明间的敞开与容纳则是技能创新的土壤。”林纯真说。
当时,中德两国在工业4.0与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技能等范畴深化协作。在武汉市蔡甸区的中德世界产业园,德国品牌和技能与我国人才、商场对接,一起推进全球产业链晋级。
在亲身体会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之后,施罗特说,在全球化和数字年代,国家间只需持有敞开容纳的心态,人类的文明效果就可以完成全球同享。
-END-
文字:喻珮、杜白羽、乐文婉、杜涓涓
拍摄:肖艺九、张帆
视频:潘志伟、单玮怡
编排:范深傲
白羽工作室制造
道谢:中共英山县委宣传部
新华社世界部 湖北分社 法兰克福分社联合出品